氮及其化合物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二 来源: 高中学习网
高二学业水平测试

【学习目标】
1、了解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物理性质,氮气的稳定性,知道氮气的主要用途。
2、了解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
3、了解硝酸的强氧化性,分别与铜、木炭的反应,常温下铁、铝在浓硝酸中的钝化现象
4、了解氨气与水、与酸的反应。了解氨水的成份以及氨水的不稳定性
5、了解铵盐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与碱反应
6、初步学会NH4+的检验方法
【基础知识】
一、氮气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难溶于水、密度略小于空气,在空气中体积分数约为78%
2.化学性质:通常情况下性质稳定,在一定条件下可与O2,H2反应
与H2反应:
与O2反应:
二、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1.NO (无色、不溶于水的气体,有毒)
2.NO2 ( 色、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的气体,有毒)
3.相互转化 NO转化成NO2:
NO2转化成NO:
4.NO2与O2混合气体溶于水的总反应:
三、硝酸
1.物理性质:无色易挥发刺激性气味液体。浓硝酸因为挥发产生“发烟”,故叫发烟硝酸
2.化学性质:硝酸除了具有酸的通性以外,还具有特性:
①不稳定性:由于HNO3见光易分解,所以硝酸保存在 色试剂瓶中
②强氧化性:
冷的浓硝酸使金属 、 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而钝化
铜与浓硝酸:
铜与稀硝酸:
木炭与浓硝酸: [Ks5u.com]

四、氨气
1.物理性质:无色、刺激性气味,密度小于空气,易液化,极易溶于水[Ks5u.com]
2.化学性质:
①与水反应: (思考:氨水的成分: )
②与氯化氢反应:NH3+HCl== (现象:产生 )
③与O2催化氧化:
3.实验室制法
反应原理:NH4Cl与Ca(OH)2加热
发生装置:与利用KMnO4制备氧气的装置相同
收集方法:向下排空气法
检验: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看是否变蓝
干燥:碱石灰
五、铵盐
1.铵盐受热易分解 NH4HCO3
2.与碱共热可产生氨气

六、NH4+的检验
NH4+的检验方法:

【典型例题】
1.(2009年水平测试)下列物质与水反应生成强酸的是( )
A.Na2O B.SO3 C.CO2 D.NH3
2.(2009年水平测试)下列气体中无色无味的是( )
A.SO2 B.Cl2 C.NO2 D.N2
3.(2007年水平测试)常温下,铁与下列酸溶液作用产生H2的是( )
A.浓硫酸 B.稀硫酸C.浓硝酸 D.稀硝酸
4.(2007年水平测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硝酸具有氧化性B.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
C.次氯酸是一种强酸D.钠的焰色为浅紫色
5.NO2被水吸收的过程中,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3NO2+H2O=2HNO3+NO,其中被氧化的N原子和被还原的N原子,其物质的量之比是( ) [高考资源网]
A.3:1 B.1:3 C.1:2 D.2:1
6.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氯化氢与氨气相遇,有大量的白雾生成
B.用铂丝蘸取硫酸钠溶液,灼烧火焰呈黄色
C.氯化亚铁溶液与无色的KSCN溶液混合,溶液呈红色
D.SO2通入品红溶液,红色褪去,再加热,红色不再重现
7.对于某些离子的检验及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
A.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变浑浊,一定有CO32-
B.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入盐酸,沉淀不消失,一定有SO42-
C.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一定有NH4+
D.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盐酸白色沉淀消失,一定有Ba2+
8.下列有关试剂的保存方法,错误的是( )
A.浓硝酸保存在无色玻璃试剂瓶中     B.少量的钠保存在煤油中[高考资源网]
C.NaOH溶液保存在具橡皮塞的玻璃试剂瓶中 D.新制氯水保存在棕色玻璃试剂瓶中
9.下列物质的变化,不能通过一步化学反应完成的是( )
A.NO2→HNO3B.Cl2→HClO
C.SiO2→H2SiO3 D.H2SO4(浓)→SO2
10.(2011年水平测试)在下图所示的物质转化关系中。A是常见气态氢化物,B是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无色无味气体,E的相对分子质量比D大17,G是一种紫红色金属单质。(部分反应中生成物没有全部列出,反应条件未列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B的化学式为 。
(2)A的电子式为 。
(3)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反应②的离子方程式为 。
11.(2009年水平测试)一组同学对铁和稀硝酸的反应进行探究。他们用a mol Fe和含有b mol HNO3的稀硝酸进行实验,若HNO3只被还原成NO,且反应结束后溶液中含有Fe3+和Fe2+,则a/b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 ____;若反应结束后的溶液中n(Fe3+):n(Fe2+)=2:1,则a/b的值为_____ _______。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er/70393.html

相关阅读:[教学设计] 分散系及其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