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来源: 高中学习网

作者:湖南省龙山县桂塘镇九年制学校 张宗勋

一、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阐述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最基本的特征。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缺一不可、不可分割的,两者的关系应该辩证地来看待。

(一)工具性

语言是我们认识世界、熟悉世界、探索世界最重要的工具,是人类记录几千年来文明活动的载体。春耕秋收等自然规律,各门学科的积累,乃至日常生活我们都需要用到语言和文字。所以说想要学好其它学科,其前提就是要先学好语文。否则怎样去理解各个学科的知识内容?怎么去听懂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如果说数学是一切现代学科的地基,那么语文则是这地基中的基石;离开了语言文字,一切学科都像离开了水的鱼,无法发展和传承。离开了语文,其他学科的知识只能成为镜中花、水中月。

只有把语文学好,提高了沟通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和他人沟通,更加容易地学习各种知识。所以,语文的工具性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二)人文性

教育中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教育教学中做到人文性,以人为本的观念开展工作;二是在教学的过程中用一些积极、向上、阳光的东西来净化学生的心灵,让他们的身心能够健康地成长。如果说,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是手段,是过程的话。那么人文性则是目的,是结果。希望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净化自己的心灵,实现自我的升华。工具性和人文性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着语文教学地顺利进行。

二、语文教学的问题分析

真正能够做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常常只重视一方而忽视另一方,无法找到其中的平衡点:一方面我们的语文教学总是课堂上照本宣科,对着教案逐字逐句地分析,课后要求学生机械地重复练习和背诵,对字词、优美段落无休止的抄写。而忽视了对作者写作目的的思考,对文章人文体现的领悟。更有甚者完全束缚学生的思维,无法容忍个别思维天马行空的学生;另一方面,大家却忽略语文教学对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转而生硬地灌输人文思想。常常出现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激情四射,尽情地诠释文章的人文思想,完全不管学生是否能够接受,是否能够理解。

三、应对策略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不管是从自身需求,还是情感归宿来说,我们都应该学好母语,学好语文。既要重视其工具性,熟练运用各种词语、句式、成语、典故。又要重视其人文性,了解和传承我国几千年的文化内涵。

所以说,我们既要得其形,又要懂其神。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善于朗读的习惯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朗读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课文,所以课上朗读十分重要。崔峦先生曾说过:“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朗读是赋予文章新活力的过程,它讲书面的文字转化成有声的语言,并附以丰富的情感。朗读是对作品的艺术再创造,所以应该带动学生积极朗读,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中,反复咀嚼作品的思想感情。

(二)注意引导学生思维发散

能够选入教材,其文章必定是有其独特之处,或者构思立意精巧,或者行文运笔流畅。这类文章往往会省略一些内容,留下一些语言空白给人以遐想。所以在教学时,需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去补充空白的情节。

量变产生质变。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在重复吸收课文内容的同时,会对课文产生一些深入的理解,并结合自己实际情况产生一些富有灵性的奇思妙想。教师要注意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理解书本上的知识的前提下,丰富学生的课余时间,提高其各项能力。

(三)丰富课外读物内容

课外阅读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一些跟课程相关的课外读物能够增加对学校课程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巩固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大量的课外读物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能够对课堂所学知识起到补充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健全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人文性有机结合。融入现代教育新理念,结合本地区学校的教学实际、文化底蕴、学生素质及社会环境等因素。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根本。引导学生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既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价值观,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1325772.html

相关阅读:高一语文必修二基础知识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