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新课标,掌握新方向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物理 来源: 高中学习网


  钟祥市兰台实验初中 郭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参与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学生参与式的学习活动。要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自主的探究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精神。要帮助学生克服怕出错、怕麻烦等思想障碍,同时在比较困难的地方给予具体的指导,使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地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避免多次失败产生的消极心理影响。
  
  要使学生树立科学的批判精神,敢于质疑。在探究活动开始时可以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新的物理情景与已有知识的冲突所在,从而提出问题,并做出合理的假设与猜想。
  
  对于学生所提的意义不大的问题和明显不正确的猜想,不要简单地否定。在充分肯定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还要指出其正确合理的成分,使他看到自己的成绩,增强参与的勇气。
  
  二.重视探究中的交流与合作
  
  在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工作中,个人之间和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安排科学探究活动中,要注意学生这方面良好素质的形成。
  
  物理课的大多数科学探究都不宜以个人为单位进行,应该分组进行,每组2~3人。组内的角色分工要明确,例如甲负责操作、乙负责记录,或不同学生负责从不同信息源中寻找相关信息;另一方面,组内角色要转换,例如第一次甲操作乙记录,第二次乙操作甲记录。要注意发挥每个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作用,不能由少数学生包办代替。这样做既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机会均等的全面练习,又能充分体现工作中的分工与协作。
  
  在编写科学探究报告、设计表格、描绘图像等工作中,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用尽可能准确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探究过程、所得的证据及自己的观点。不但要重视书面表达,也要重视口头表达,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机会作口头陈述。除探究活动外,教师也应该在其他教学情境中要求学生用科学术语条理清晰地表述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描述某个科学过程,及对某些观点做出简单的评述和分析。
  
  对于多数探究活动来说,探究的过程比探究的结果更重要。在探究活动中,不要为了赶进度而在学生还没有进行足够的思考时草率得出结论。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过程,应该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各种想法、各种观点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
  
  在交流及探究的其他环节上,要使学生认真听取与自己不同的意见,而发表自己的意见时则应有充分的根据。
  
  三.使学生养成对于所做工作进行评估的好习惯
  
  人们在完成某项工作或在工作到达某一阶段时应该进行反思,检查思路和具体措施,发现错误和疏漏,这是责任心的表现,也是科学探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由于这个环节并不影响结论的得出和探究报告的完成,往往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另一方面,学生还常常不知道怎样进行评估。教师在强调评估的重要性的同时可以给出具体的方法。例如,把学生分为两组,一组专门给另一组找问题,然后进行答辩;还可以要求学生检查,看一看结论是否与常识或已经学过的知识相矛盾。这些方法往往有助于发现问题。必要时可以要求学生把评估中考虑到的问题及相应的处理写到探究报告中,以引起学生的重视。
  
  评估的意识也要在除探究外的其他教学活动中体现。例如,要求学生养成习惯,从物理量的单位是否正确、数值是否符合常理的角度来检查运算所得的结果;如果计算得出小灯泡中的电流是几十安培、汽车的功率是几十瓦特,学生应该迅速意识到出现了错误。
  
  四.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构建,而不是去复制知识。前人留给我们的知识,对学生来说仍然是未知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认识和发现。无论是课堂讲授、探究活动,还是资料查询,均应重视科学方法的学习和应用。教师应为这一目标的实现多下功夫。
  
  在物理课程中,学生自己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当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该因势利导,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问题有价值,这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养成提出问题的习惯,都有好处。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是求知的起始,也是教师展开教学的最好开端。抓住这个时机,引导学生尝试着应用实验探究、资料查询、调查访问等方法学习知识乃至创新,是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轨道的极好途径。
  
  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现代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也是自主性学习所必需的能力。教科书和其他参考书是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但不是惟一的渠道。教师要加强指导,使学生发展多方面获取信息的能力。例如,有些实验或探究活动可以由教师事先编写“指导卡”,让学生通过阅读卡片来进行实验或探究活动。又如,教师平时应该注意跟踪电视台的科技栏目,对这些栏目与物理课程的相关程度、节目质量、难度等有所了解,在物理课的学习中及时给学生指出获取最新相关信息的渠道。这样,学生将能逐渐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
  
  在学习的一定阶段由学生自己进行小结,根据自己收集的材料编写自问、自答、自解题,也是使学生学会独立学习和整理信息的有效方式。
  
  师生共同努力寻找与所学内容相关的信息源,不断积累和扩大信息库,这是物理教师应该持之以恒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这项工作不仅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对于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也有深刻的意义。
  
  五.保护学习兴趣,探索因人而异的教学方式
  
  学生大都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希望亲自动手多做实验。教师要充分保护和利用这个积极性,让学生更多地参加实验活动。在教学中,出乎学生意料的演示、生动形象的类比、深入浅出的解释、学生生活中以及科技和社会中的有趣事例、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和小实验、不断出现的挑战性的问题和随之而来的学生讨论,这些都是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教师不能只满足于让学生感到新奇或吸引学生的注意,更重要的是善于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愉悦。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地保持下去。
  
  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任务和要求,这是因材施教的基本手段。有些学生可能对操作性实践或某方面知识表现出特别的兴趣,但对基础知识不一定掌握得很好,对他们不应采取削长补短、遏制兴趣的方法来弥补基础知识的不足,而应爱护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他们进一步动手动脑学好物理。要给每个学生创造机会。明确他们所承担的任务,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出主意、想办法。要让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
  
  六.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正确的科学观和决策能力是未来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因素。教师应该帮助学生通过具体事例认识物理学与社会发展重大课题的紧密联系,从正反两方面理解科学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
  
  1.以多种方式向学生提供广泛的信息
  
  教师备课时可以根据《标准》的内容要求选取相关的各种资料。例如在讨论与社会发展相联系的课题时,可以分别从资源(能源)、人口,以及环境和生态、交通和居住等方面考虑,要注意结合本地实际,选取学生常见的事例。要尽可能采用图片、投影、录像、光盘等视听媒体。由于物理学与生活、社会有着极为紧密和广泛的联系,教师不可能将庞大数量的信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塞给学生。因此必须改变“只有讲过才算教过”的观念。许多内容可以精选、精讲、点到为止。更多的内容让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其他补充材料(包括视听材料)、收集各种形式的信息、调查研究和讨论展示等方式学习。除了教材介绍的内容外,教师可以结合本地实际准备几个相关的小课题让学生去做调查研究。例如在学习透镜成像和照相机的原理后,有条件的学校可让学生调查商店里各种照相机的价格和功能,并分析它们的关系。
  
  2.把阅读理解、收集信息、观察记录作为课后作业的一部分
  
  课外阅读和收集资料是物理教学联系社会和日常生活的重要方式。教师应该选取那些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又与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素材,包括剪报和音像资料等,供学生课内外学习。例如在学习参照物和相对运动概念后,可让学生读一段附图所示的剪报,再让学生讨论飞机场周围为什么要驱赶鸟类,为什么不能在高速行驶的车辆中向外扔东西。教师要注意学生一起在公共媒体中不断收集这类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资料。
  
  在教学中还应该引导学生注意生活、技术中常见物理量的数量级,发展初步的估算能力。例如常见用电器的功率和工作电流、各种声音的频率范围、汽车行驶的速度和飞机飞行的速度等。这也是物理教学联系技术和生活的重要方面。教学中可以结合某些物理量的引入,让学生做些实验估测练习。例如在学过质量单位后可以先让学生用手掂一掂几克、几十克、几百克、1千克的砝码,然后给出一组物品让学生用手估测它们的质量。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272974.html

相关阅读:高中物理知识点:显像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