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来源: 高中学习网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是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换句话说,数学教学应当立足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素质,把数学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使数学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变为人的潜能开发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素质教育。数学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就必须更新旧的观念,树立数学素质教育的新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英才数学为大众数学,这就要求我们的每一个教育对象都学习数学,都懂些数学,并且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使全体学生都具有基本的数学素质。

  在义务教育阶段,课堂教学无疑是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因此,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人人参与、亲自实践,树立自主学习意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本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启发和帮助,使学生在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和发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目的。本文就课堂教学中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问题作探导,以期抛砖引玉。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精神。教学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是任何学习活动不可或缺的。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就强烈、旺盛,就能产生趣学、乐学场面,学习情感上表现为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在知识学习和技能的训练中,提高数学素质。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为创设乐学、趣学、成功学习等教学情境提供了大量素材,教学中定要充分利用,以发挥教材的功能。同时,教师还要紧密结合实际,尽可能以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揭示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创设教学问题情境,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因而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论证的严密性,逻辑的严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素质,首先必须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否则,提高学生数学素质就是一句空话。事实上,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为此,我们要重视“双基”的教与学,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加强“双基”教学,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概念,弄清概念的内含和外延,经历定理、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定理、公式的来龙去脉以及它们成立的条件、应用的范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先生精辟地阐述了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认识主体和发展主体的思想,强调了学法指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性。

  如何进行学法指导,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笔者认为,除了开设一定的学法指导课外,教师还应在课堂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学法指导: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课文,指导学生阅读理解有关的概念、公式、定理,联系相关知识,进行观察、辨析,并归纳出一般结论,并能运用有关结论去分析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等等。

  总而言之,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但是,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转变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独立思考、善于思考的良好思维品质和习惯,致力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智力开发,寓思想教育于数学教学之中,就一定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作者:马伟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303094.html

相关阅读:数学新课程标准与主题式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