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创设数学问题情境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来源: 高中学习网


    《标准》特别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教学应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这条主线逐步展开。如何体现《标准》所倡导的这一基本教学理念?我认为,作为数学教师要精心设计针对性强,富有思考性、现实性、趣味性的数学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数学世界,帮助他们真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那么我们只有创设数学问题情境?
  
  1、紧扣相关的学习内容??突出情境的针对性。
  
  创设情境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其主动参与,还要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训练技能,获得数学学习的经验。因此在创设情境时,应突出情境的针对性,充分考虑情境的创设是否有利于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如果对本节课的目标达成没有多大的帮助,那么这样的情境宁可不用。针对性强的教学情境才有它存在的价值。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工程问题”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师:你们家装修过房子吗?生1:装修过。师:装修房子时要考虑哪些问题呢?生2:买水泥、黄沙、油漆、木头等材料。生3:要考虑用多少钱。生4:算一算房子的面积。生5:还要联系装修公司。……师:你打算找什么样的装修公司?生1:找便宜一点的装修公司。生2:找质量好一些的。生3:找认识的熟人。生4:找做得快、时间短的公司。在本案例中,教师取材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装修房子,这对学生来说有亲切感和真实感,利于唤醒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教师将没有整合加工过的实际问题原原本本地搬到课堂上,违背了运用情境进行教学的初衷。而且提问比较笼统,缺乏针对性,对于在情境中“流连忘返”且漫无边际地“侃”着的学生,教师没有采取相应的对策,浪费了时间,影响了教学进程。“情境只有在为教学服务的时候才能叫做好情境,不能为教学服务,一切花俏都是多余的。”
  
  一个好的情境设计,能使数学学习内容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能使学生善于意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讨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情境一:师:在一望无际大草原上,一头老牛和一匹小马驮着包裹吃力地行走着。(播放声音,并展示对话内容)老牛:累死我了。小马:你还累,这么大的个,才比我多驮了2个。老牛:哼,我从你背上拿来一个,我的包裹就是你的2倍!小马:真的?!师:同学们,它们争论的焦点是什么?生:谁驮的包裹多?师:谁的包裹多?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你能用我们学习过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讨论。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知道什么?生:老牛背了几个包裹,小马背了几个包裹。师:这里,这两个我们都不知道,怎么办?生:可以设老牛背了x个包裹,小马背了y个包裹。师:然后怎么办?生:列出方程。师:怎么列?生:x=y+2。师:怎么想到了?生:因为小马说(老牛)这样大的个才比我(小马)多驮了2个。师:还能不能得到另外的方程?怎么列?生:x+1=2(y-1)。师:为什么?生:因为老牛说我(老牛)从你(小马)背上拿来1个,我(老牛)的包裹数就是你(小马)的2倍!师:然后怎么办?:解方程。师:这两个方程中有两个未知数,我们还没有学习过到底怎么解,我们暂时把它们放在一边,等一下再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情境二:(展示图片)师:你看到的是什么?生:福娃。师:他们的名字分别是什么?生: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师:这些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吉祥物。他们这样取名有什么喻意?生:北京欢迎你。师:北京奥运会吉祥物自今年11月11日晚上揭晓后,第二天早上,许多专卖店、大商场专卖柜便开始销售相关产品。你想不想了解相关情况,以便在有机会的时候也去购买几个相关产品?生:想。师:那我们就来看一下相关的习题,了解一些相关情况。
  
  情境三:(展示鸡兔同笼的动画,并播放公鸡、母鸡的叫声)师:谁能将题中的文字读一下?生: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师:这是什么意思?谁来翻译一下?生:现在有鸡和兔子关在同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三十五个头,从下面数有九十四条腿,问鸡和兔子各有多少?师:翻译得很好。这是我国古代非常有名的“鸡兔同笼”问题,你现在能用学过的方法列出方程组吗?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末页共2页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352266.html

相关阅读:数学的“读、听、讲、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