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秋寻》阅读答案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文言文阅读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阅读下文.完成第 22 26 题。 (13 分 ) ①子赴友人孟诞先之约,以有此寻也。是时秋也,故曰秋寻。 ②夫秋也,草木疏而不积,山川澹而不媚。 比之春,如舍佳人而逢高僧于浣衣洗钵也 阅读下文.完成第
22

26
题。
(13

)
①子赴友人孟诞先之约,以有此寻也。是时秋也,故曰“秋寻”。
②夫秋也,草木疏而不积,山川澹而不媚。比之春,如舍佳人而逢高僧于浣衣洗钵也;比之夏,如辞贵游而侣韵士干清泉白石也;比之冬又如耻孤寒而露英雄于夜雨疏灯也。天以此时新其位置,洗其烦秽,待游人之至,而游人者不能自清其胸中以求秋之所在,而动曰“悲秋”。予尝言宋玉有悲,是以悲秋。后人未尝有悲而悲之。不信胸中而信纸上,予悲夫悲秋者也。
③天下山水多矣,余不足以了其半,而辄于耳目步履中得一石一湫,徘徊难去。入雷山恍然,入洪山恍然,入九峰山恍然,何恍然之多耶
?
然则予胸中或本有一恍然,以来而山山若遇也。予乘秋而出,先秋而归。家有五弟,冠者四矣,皆能以至性奇情佐予之所不及,花棚草径,柳堤瓜架之间,亦可乐也。
④曰“秋寻”者,又以见秋而外皆家居也。诞先日:“子家居诗少,秋寻诗多,吾为子刻《秋寻草》。”

[

]
①贵游:无官职的王公贵族。②孤寒:贫寒无依靠的人。
22
.第②段画线句用不同的形象对应一四季,好在哪里
?(2

)
答案:
2
分。形象直观地(
1
分)表明作者对秋的喜爱(
1
分)。
细解:
首先要明白其语句的特点:比喻、比较。然后,就可以分析出这样写的好处是:形象直观地表明作者对秋的喜爱。答题的模式是:修辞效果
+
表达的情感。
本题考查的能力点是:能理解常见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本语段为明代谭元春的《〈秋寻草〉自序》。与上一大题的考查点不同的是本大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以及分析、综合能力。没有涉及到鉴赏、评价能力,所以较往的试卷难度有所降低。
23
.对“予悲夫悲秋者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
A
.我对悲秋者的因秋而悲感到悲伤。
B
.我与那个悲秋者有着强烈的共鸣。
C
.我为悲秋者的情不由衷感到悲哀。
D
.我为宋玉那样的悲秋者深感悲伤。
答案:
3
分。
C

细解:
根据文意,作者所悲的是“
后人未尝有悲而悲之。不信胸中而信纸上
”,即“为悲秋者的情不由衷感到悲哀”。所以,这道题目不是简单的句子翻译,而是在翻译之上的理解。既需要理清句子——“悲”为“为……悲哀”之意,是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动用法”,表示为了某一目的或原因而施行某一行动。例如:(
1
)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死国:为了国家大事而死。(
2
)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龚自珍《病梅馆记》)泣之:为了病残的梅花而哭泣。(
3
)君子死知己。(陶渊明《咏荆柯》)死知己:为知己而死。
同时,还需要结合语境才能真正理解他的悲哀所在。所以,需要从整体上读懂全文。
本题考查的能力点是:能读懂文章的内容,能结合语言环境辨析词句的意义。
24
.“悲秋”是古人常有的感慨,文中能体现这一现象的一个字是
__


(1

)
答案:
1
分。动。
细解:
这道题目相当于考查“动”字的释义,“动”是“动不动”的意思,只有它才符合“古人常有的感慨”这一要求。
本题考查的能力点是:能读懂文章的内容,能结合语言环境辨析词句的意义。
25
.第③段可分为两层,概括层次大意。
(3

)
(1)__
(2)

答案:
3
分。(
1
)与山相知之乐(
2
分),答“恍然之乐”得(
1
分)(
2
)家居之乐(
1
分)
细解:
从本段“
亦可乐也
”入手,可知该段主要谈“
可乐
”之事。这是“亦”(“
家有五弟,冠者四矣,皆能以至性奇情佐予之所不及,花棚草径,柳堤瓜架之间
”),还有什么呢?还有“
天下山水多矣,余不足以了其半,而辄于耳目步履中得一石一湫,徘徊难去……予乘秋而出,先秋而归
”。概括两层内容就是:(
1
)与山相知之乐(
2
)家居之乐。
本题考查的能力点是:能分析段内层次及归纳层次大意。
26
.本文首尾都提到“秋寻”,分析其作用。
(4

)
答案:
4
分。开头交待了“秋寻”的缘由(
1
分),结尾点明诗集的主要题材(
1
分)。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1
分)。“秋寻”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1
分)。
细解:
回答“作用”类题目,需要从内容、结构两方面来思考。具体到本题,就要思考:开头写“秋寻”目的是什么,结尾写“秋寻”目的又是什么;首尾都提到“秋寻”,目的又是什么,都表达了什么,在结构上的意义又是什么。所谓结构,它包括,呼应、过渡、铺垫、线索等。这里主要牵涉到呼应与线索。所以答案是:开头交待了“秋寻”的缘由,结尾点明诗集的主要题材。首尾呼应,结构严谨。“秋寻”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本题考查的能力点是:能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能分析文章思路、结构及写作特点。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435718.html

相关阅读:“严长明,字道甫,江宁人”阅读答案及翻译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阅读
《张赫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王玺,太原左卫指挥同知也。”阅读答案及翻译
“元载,凤翔岐山人也,家本寒微。”阅读答案及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