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阅读答案(附翻译)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文言文阅读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祭欧阳文忠公 王安石 夫事有人力之可致,犹不可期,况乎天理之溟漠,又安可得而推! 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如公器质之深厚,知识之高远 祭欧阳文忠公
王安石
夫事有人力之可致,犹不可期,况乎天理之溟漠,又安可得而推!
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如公器质之深厚,知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月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世之学者,无问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呜呼!自公仕宦四十,上下往复,感世路之崎岖;虽屯
?
困踬,窜斥流离,而终不可掩者,以其公议之是非。既压复起,遂显于世;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
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顾念后事,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立定大计,谓千载而一时。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颖水之湄。
然天下之无贤不肖,且犹为涕泣而
?
欷,而况朝士大夫,平昔游从,又予心之所向慕而瞻依!
呜呼!盛衰兴废之理,自古如此,而临风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之不可复见而其谁与归!
22.标题中

文忠

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
(1分
)
23.这篇祭文主要从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两方面评价欧阳修。
(2分
)
2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 (  

)
A.天有不测风云,一代文豪欧阳修溘然谢世,非人力可以挽回。
B.欧阳修的文字或清丽或雄辩,读他的文章,便可推知他的为人。
C.欧阳修为官四十,升降迁贬,颠沛流离,饱尝仕途坎坷。
D.虽饱经忧患,欧阳修却是老当益壮,积极进取,一生永不言退。
25.这是一篇祭文,它在写作上的特点是什么?请分条陈述。
(3分
)

26.作者说“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对欧阳修之死,作者真无“悲”情吗?说说你是如何理解的。
(3分
)
参考答案:
22
.(1
分)
:谥号 23
.(2
分)高远深厚的才识、果敢刚正的气节(
或:文学成就、道德情操等)(
每项1
分,意思接近即可)
 24
.(3
分)
:D(
从文中“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可以推知,晚的欧阳修过着居家隐处的生活,而非“一生永不言退”)
 25
.(3
分)
:感情真挚,表达对欧阳修的由衷赞美;语言整散相间,气韵恢弘;结构层层深入,卒章显志;韵体祭文,一唱三叹,低回跌宕等。(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6
.(3
分)
:本文一反祭文常例,以不言悲始,借此高度肯定欧阳修的成就(1
分)
,但“亦又何悲”,未必意为不悲,文末“犹为涕泣而
?
欷”、“临风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之不可复见而其谁与归”等,愈说愈悲,悲难自禁
(2
分)

参考译文:
人的力量能够做到的事情,还不一定成功,何况天理渺茫不可捉摸,又怎么能把它推测知晓呢!
先生生时,闻名于当代;先生死后,有著述流传后世。有这样的成就已经可以了,我们还有什么可悲切的呢!先生具有那样深厚的气质,高远的见识,加以精微的学术功力,因此作为文章,发为议论,豪放、强劲,英俊、奇伟,神奇、巧妙、灿烂、美好。在心胸中的才力,浩大有如江水的积储;发为文章,明亮有如日月的光辉。清亮幽雅的韵调,凄凄切切如急雨飘风的突然来到;雄伟宏广的文辞,明快敏捷如轻车骏马的奔驰。世上的学者,不问他是否熟识先生,只要读到他的著作,就能知道他的为人。
唉!先生做官四十来,升升降降,调出调进,使人感到这世上道路的崎岖不平。虽然处境艰难困苦,到边远州郡流放,但到底不会埋没无闻,因为是是非非,自有公论。既经压抑,再又起用,就名闻全国。先生果敢刚正的气节,到老还是保持不衰。
当仁宗皇帝在朝的最后几,考虑到他身后的事情,曾经说过,像先生这样的人才,可以把国家的前途委托。后来确定方针,从容行动,当机立断,辅助今上即位,真可说是千载难逢的大事一朝决定。功成名就,不自居有功而请求退职,从出任官职,到居家隐处,这样的英灵,想决不会随着躯体消灭,而长留在箕山之旁与颍水之滨。
现今全国上下的人士,都在为先生的逝去而哭泣哽咽,何况我是同朝的士大夫,长期交游往来,失去的并且又是我向来仰慕而亲近的人呢!
啊!事物兴盛衰废的规律,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而伫立风中怀念,情感上不能忘却,就是因为,从此再也见不到先生了,我将还能和谁在一起呢?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574950.html

相关阅读:《梦愚堂铭》阅读答案
孔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治学态度和教学思想
《菊隐记 [明] 唐寅》阅读答案
“余为董文恪公作行状,尽览其奏议”阅读答案
《乞者赵生传》阅读答案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