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知识点:分解反应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化学 来源: 高中学习网


分解反应:


一种化合物在特定条件下(如加热、通直流电、催化剂等)分解成两种或两种以上较简单的单质或化合物的反应





分解反应类型:


氧化物分解: 2H2O=(通电)2H2↑+O2↑ 2H2O2=(MnO2)2H2O+O2
含氧酸分解: H2CO3=(△)H2O+CO2↑ H2SO3=(△)H2O+SO2
碱的分解: Mg(OH)2=(高温)MgO+H2O Cu(OH)2=(△)CuO+H2O 2Fe(OH)3=(高温)Fe2O3+3H2O
2Al(OH)3=(高温)Al2O3+3H2O (注:不溶性碱高温时可分解为金属氧化物和水)
盐的分解: 2NaHCO3=(△)Na2CO3+CO2↑+H2O Ca(HCO32=(△)CaCO3+CO2↑+H2O CaCO3=(高温)CaO+CO2
2KMnO4=(△)K2MnO4+MnO2+O2↑ 2KClO3=(△,MnO2)2KCl+3O2



分解反应的模型:


A=B+C 可以简单理解为“一变多”,也可以理解成为由一种反应物发生化学反应后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



分解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分解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例如:2Al(OH)3=(高温)Al2O3+3H2O
只有能产生单质的分解反应才是氧化还原反应,例如:2H2O=(通电)2H2↑+O2




相关高中化学知识点: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

氧化还原反应:
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无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为非氧化还原反应)


反应历程:
氧化还原反应前后,元素的氧化数发生变化。根据氧化数的升高或降低,可以将氧化还原反应拆分成两个半反应:氧化数升高的半反应,称为氧化反应;氧化数降低的反应,称为还原反应。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是相互依存的,不能独立存在,它们共同组成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中存在以下一般规律:

强弱律: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价态律:元素处于最高价态,只具有氧化性;元素处于最低价态,只具有还原性;处于中间价态,既具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转化律:同种元素不同价态间发生归中反应时,元素的氧化数只接近而不交叉,最多达到同种价态。
优先律:对于同一氧化剂,当存在多种还原剂时,通常先和还原性最强的还原剂反应。守恒律:氧化剂得到电子的数目等于还原剂失去电子的数目。


氧化还原性的强弱判定:

物质的氧化性是指物质得电子的能力,还原性是指物质失电子的能力。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取决于物质得失电子的能力(与得失电子的数量无关)。从方程式与元素性质的角度,氧化性与还原性的有无与强弱可用以下几点判定:
(1)从元素所处的价态考虑,可初步分析物质所具备的性质(无法分析其强弱)。最高价态——只有氧化性,如H2SO4、KMnO4中的S、Mn元素;最低价态,只有还原性,如Cl-、S2-等;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如Fe、S、SO2等。
(2)根据氧化还原的方向判断: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3)根据反应条件判断:当不同的氧化剂与同一种还原剂反应时,如氧化产物中元素的价态相同,可根据反应条件的高、低进行判断,如是否需要加热,是否需要酸性条件,浓度大小等等。



电子的得失过程:




其过程用核外电子排布变化情况可表示为: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655187.html

相关阅读:2017年高考化学高分答题技巧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