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收尾??让数学课堂教学留有余香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来源: 高中学习网


  课堂结尾是新课结束时,以精练的语言,通过各种方式,对所学知识和技能及时地进行巩固和运用。完善、精要的结尾可使课堂锦上添花、余味无穷。成功的课堂结尾可以把一节课诸多的教学内容系统概括、深化,便于学生记忆;可以使课堂教学的结构严密、紧凑、融为一体,显现出课堂教学的和谐与完美;还可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使学生进入更为深层次的探究,以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布局合理、结构完美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有扣人心弦的“序曲”、引人入胜的主旋律,还要有回味无穷的“尾声”,以达到前后浑然一体的美妙境界。在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会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引言,并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的启导方法,然而,却有不少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结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以致出现了教育教学的随意性,即“讲到哪里,就在哪里歇”的教学现状,使得一节课给人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久而久之,还会使学生对数学课的学习产生厌倦情绪。由此可见,对于每一堂数学课,良好的开端固然重要,但结尾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

  一、课堂教学结尾的作用

  课堂结尾是教师在数学课堂任务终结阶段,引导学生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再认识、再总结、再实践、再升华的教学行为方式。数学课堂小结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是本堂课的总结和延伸,又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和准备。针对不同的课堂教学类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精心设计出与之匹配的结尾,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课堂教学结尾的一般形式

  1.归纳总结式。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方法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和认识,教师往往在课堂结尾时利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文字、表格或图示将一堂课(或包括前几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知识结构进行总结归纳。这种小结应准确地抓住每一个知识点的外在实质和内在的完整性,从而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和知识的系统性。

  2.问题练习式。新课结束后,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和传授的内容,抓住重点难点,精心设计一些习题,通过组织学生练习的形式结束本课。这样,既能使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得到应用和强化,又可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及时反馈,便于教师具体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3.对比比较式。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比较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也是进行识记的有效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从事物之间的联系上来掌握记忆对象。对比比较式的结尾方法,一般是将教学内容中那些意义相近或相异的内容进行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4.预设悬念式。好的结尾,可以使学生急于知道下面的内容,如章回小说,当情节发展到关键时刻时戛然而止,给读者造成强烈的悬念。教学结尾时运用此法,效果颇佳。譬如,讲了“反比例函数”一课结束时,设计小结为:(l)怎样判断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2)比较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3)既然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之间有着这样一些联系与不同,那么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性质与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性质又会有哪些异同呢?在前两问比较小结的基础上,从函数知识的发展规律,巧设第(3)问,给学生留下悬念,引起了学生欲罢不能的探究欲望,收到了课虽尽而趣无穷的效果。

  5.问题探究式。问题探究,既是学生思维中的制高点,也是课堂教学中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最高体现。如学习“中位线”的小结:(1)你能将一张梯形纸片剪一刀,使得分成的两部分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2)梯形中位线的性质与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有什么联系?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中位线后,通过本例中的第(l)问,可引导探索梯形中位线的性质,第(2)问可引导学生将梯形中位线性质问题转化为三角形中位线进行研究。

  三、设计课堂结尾时应注意的问题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结尾也精彩。”好的结尾能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但绝不是教师凭灵机一动就能达到的效果,而应该增强对结尾的设计意识。因此,教师进行教学结尾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精要性原则。就是课堂结尾要做到内容精练、总结精彩。在时间安排上要提倡向40分钟要效益,结尾一般以3-4分钟为宜,不能拖沓。在内容上,要牢牢把握住本节课的重点,设法通过我们的设计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重点问题上,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引导性原则。《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学习的内因,它决定了学生学习的质量。结尾有目标,但教师不是目标的“复述者”,不能包办代替,要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上。只有想方设法让学生多思考、多分析、多讨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发挥课堂结尾的作用。

  3.激励性原则。课堂结尾,不应是简单的知识和方法的再现,而应当把学生引向新的目标,鼓励学生开展归纳和概括或尝试和探究。教师通过给出问题,将本节课的内容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把问题作为课外研究的小的数学课题,因此能激起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孕育学生数学学习的良好的情感态度。

  总之,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而这种艺术的表现手法没有固定的公式可循。数学课教学的结尾也是如此,教无定法,教材内容的丰富多样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只要我们勤于探索,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就能够创造出更多更新的结尾形式,增加课堂教学的魅力,提高教学实效。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作者:王至章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992205.html

相关阅读:让数学课堂返璞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