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技巧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阅读指导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高考文言文阅读技巧 文言文阅读是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试卷中的分值为 20 分。对常见的实、虚词的理解是考查的重点,考生复习时在这一块投入的精力最多,但 高考文言文阅读技巧
  文言文阅读是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试卷中的分值为20
分。对常见的实、虚词的理解是考查的重点,考生复习时在这一块投入的精力最多,但失分也不含糊。究其原因,在于没有找到文言文实、虚词的规律,把精力都投入到死记硬背,或大量的机械性的训练上,结果事倍功半!
  大家知道,文言文实、虚词都具有一词多义,用法灵活多变的特点。有没有必要将这些意义和用法都牢记于心呢?
答案是没有必要。对于文言实词,笔者认为,只需要记住其基本义就行了,其他的引申义比喻义只需要作一般的了解。例如“
本”
,其基本义是“
树根”
,除了特殊情况,古汉语中一般都采用基本义,这就是规律。实词的基本义与造字法有关,“
本”
在造字法上是一个指事字,“
木”
下加一点,指明是树木的根,这一点后来发展为一横。因此,从造字法上去把握(
或推测)
文言实词的基本义,准确而又直观,是一条捷径!
  例句: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
史记《商君列传》)
  此处的“
徇”
作何解释?
根据造字法,'
徇'
是一个形声字,左形右声。而形旁又与“
行走”
有关,因此可以推测,“
徇”
在这里是游街示众的意思。
  文言实词的用法复杂多变,要把它们一一记住,是很要费一番脑筋的。记住了也不等于就掌握了,考试时照样会出错。因此,把握文言实词的用法的规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笔者认为,文言实词的用法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
遵从语法规律。对考生而言,只需记住现代汉语的“
主谓宾定状补”
,然后套用在文言文的具体语句中,问题一般都能迎刃而解。
  例句: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
事”
作为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后面接了宾语“
之”
,因此它活用了,即“
名词活用为动词”
。“
兄”
处在主谓之间,是状语,而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能直接充当状语的,因此它也活用了,即所谓的“
名词活用作状语”

  例句:1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2
、天下苦秦久矣。
  “
苦”
是形容词。1
句中的“
苦”
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后面接了宾语“
其心志”
。我们知道,形容词是可以充当谓语的,如“
江水绿了”
、“
枫叶红了”
,但前提是后面不能接宾语。因此可以肯定它活用了,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可以理解为“
使其心志苦”
。2
句中的“
苦”
情况和1
句相同,因此它也活用了,可以理解为“
以秦为苦”
,或“
苦于秦”
,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所谓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完全是根据翻译的情况来定义的。1
、2
句中的“
苦”
也可分别翻译为“
折磨”
和“
仇恨”
,则就是一般的“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了。
  文言虚词是公认的难点。近来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数量减了又减,但许多考生仍然摸不着头脑。其实,文言虚词比实词更具有规律性。我们知道,文言虚词都是由实词演化而来的,所谓“
实词虚化”
,就是这个道理。例如“
之”
,最初是一个动词,“
走路”
的意思,后来虚化了。在文言文阅读中,怎样鉴别它是实词还是虚词呢?
关键还是看它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
  例句:1
、吾欲之南海。2
、郑商人玄高将市于周,遇之。
  1
句中“
之”
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后面接宾语“
南海”
,因此它是动词。2
句中“
之”
处在宾语的位置上,前面有谓语动词“
遇”
,因此它是代词(
在文言文中,代词是属于虚词的)

  虚词和实词较容易鉴别,但虚词里的代词、助词,介词、连词,等等,又该怎样鉴别呢?
  例句:1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
、犹且从师而问焉。
  两个“
焉”
都处在句末,怎样辨别它们是代词还是助词(
还有兼词)
呢?1
句主谓宾齐全,“
焉”
在这里不可能充当宾语,因此不是代词。而2
句明显缺宾语,因此“
焉”
充当宾语,用作代词。1
句中的“
焉”
可以理解为助词,也可以理解为兼词,完全是根据翻译来的,无所谓规律问题。
  许多虚词既可以作介词也可以作连词,鉴别起来其实也很简单,只需看它后面所接的成分就可以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502140.html

相关阅读:高考古诗词鉴赏常见题型及解题模式
新课标高考文学作品阅读探究性试题八种题型
如何鉴赏小说的情节
高考阅读解题指导
“五环节”学案教学法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