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之书》虚构技法探析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来源: 高中学习网


作者:福建 林承雄

虚构是小说的灵魂。没有虚构,就没有小说。《沙之书》给读者呈现了一种想象和虚构的真实。这篇小说情节简单:主人公“我”从一个上门推销《圣经》的外国人手中买到了一本奇怪的书,该书页码无穷无尽,它让“我”着迷,也让“我”感到莫名恐惧;最后,“我”放弃了这本无限的书,把它藏在图书馆的地下室内。

“我”对“沙之书”的情感演变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沙之书”是具有魔幻色彩的怪物。“我”对待它的态度从起初的好奇,到紧接着的渴望得到却又“假装兴趣不大”而掩饰,再到占有它之后的“幸福感”与唯恐被偷、担心它“并不真正无限”的“两层忧虑”,再到“成了那本书的俘虏”而“几乎不再上街”的孤僻,进而到深入钻研这本怪书而“失眠”“烦恼”乃至觉得“可怕”,陷入无法自拔的敬畏、恐惧,最后是逃避。这戏剧性的波澜起伏,扣人心弦:“沙之书”究竟是什么样的书?为何它有如此魔力?作者叙述这个奇幻的故事,想要表达什么?

卡尔维诺《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如此评价博尔赫斯:“我之所以喜爱他的作品,是因为他的每一篇作品都包含有某种宇宙的模式或者宇宙的某种属性(无限性,不可计数性,永恒的或现在的或者周期性的时间)。”本文亦然。作为小说核心意象的“沙之书”,无疑也是博尔赫斯宇宙观的浓缩式象征。小说反复、具体地解说了“沙之书”的诡异特点:从书自身属性看:它布面精装,有异乎寻常的重量;它有无限页码,无首页也无末页,页码排列无序;每隔2000页有一张小插画,却没有一张重复;文字不可认识。从书的来历看,它是眼前这个不知其姓名的上了年纪的寒酸的外国推销员带来的,据说原本是下层种姓印度孟买人被视为“护身符”的“圣书”,被很多人翻过。显然,现实生活中并没有这样的怪书。作者虚构“沙之书”,展现了主人公面对不可知的无限之物时心理纠结与斗争的过程,传达出人对于“神秘的无限的存在”的好奇、困惑、恐慌、敬畏与逃避等多种心绪交织的复杂情感。

小说虚构的“沙之书”被放置到推销员与主人公“我”之间买卖交易这一真实场景中。“我”与推销员的对话,是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动力源。与“沙之书”的诡异一样,推销员也是神秘的。推销员善于捕捉“我”的爱书心理,欲擒故纵,如“像是向我透露一个秘密似的压低声音”“还是低声”等语句,反复渲染,诱引“我”买下。成交后,“他接过钱,数也不数就收了起来”,这些细节都真实地刻画出推销员作为商人的狡黠本性。卖书、买书,这场景呈现的是生活真实;而作者虚构的奇幻的“沙之书”被巧妙地缝合到这逼真的场景中,让读者恍然觉得“沙之书”也是一种真实存在了。而“我”获得占有“沙之书”的短暂幸福感之后,落入无尽的惶恐、忧惧之中,甚至觉得“它是一切烦恼的根源,是一件诋毁和败坏现实的下流东西”,异己的他者存在竟如此强悍地掌控了“我”的生活,左右着“我”的认知与情感;唯有逃避,才能让心里“稍稍踏实一点”。这种心灵体验的真实,在现实生活中是普遍的,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这正是小说想象与虚构释放的审美张力。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809867.html

相关阅读:2017年吉林高考语文试卷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