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的隐性整合更重要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来源: 高中学习网


作者:鲁凌波 山东省郓城第一中学

在语文课程视野里,教学整合首先涉及的是教材整合。在我看来,教师既应该尊重教材编撰者的编辑逻辑,又不必囿于教材的编辑逻辑,应当灵活而有创意地使用教材。

教材的整合可以打破原有专题板块的限制,打通必修内容与选修内容的限制,打通不同教材的版本限制,打通课内外内容的限制,以更宏阔的视野来进行教学内容整合。例如,笔者发现,中国文学中有追求“雅洁”精神的传统,很多具有高尚品格的知识分子都在作品中追求一种精神的“雅洁”。它发韧于屈原,如《渔父》中言“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后来在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王维的《山居秋暝》、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苏轼的《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宋代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等都有明确的体现,把这些作品整合到一起阅读,学生对于“雅洁”的精神会有更深刻的体会。再比如同是面对贬谪,苏轼与秦观、柳宗元、韩愈表现得不一样,整合一些贬谪诗文进行阅读分析探讨后,学生们发现,面对贬谪不同的表现,是由时代、个人处境、个人性格气质、人生态度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不应以单纯的好坏来论断。

语文教学整合更多应该是隐性的整合,如以写作手法为线索的读写结合的教学整合。如可对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梓人传》及鲁迅先生的《春末闲谈》、林清玄的《可以预约的雪》等文章可以进行读写整合教学,虽然前两篇为文言文,后两篇为现当代散文,写作时间相距千年,但从写作手法角度来说,都是先由一件社会生活中的平常小事谈起,娓娓道来,自然引发出正文所要讲的社会或人生的“大道理”,说理自然,读者容易接受,都属于类比论证类说理文。从这一角度进行整合教学,就不仅是在教文章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在教文章的写法,这种集中教学,对学生的思想冲击力比单篇文章教学大得多,学生也更容易明白文章写法古今一理的道理,然后读写结合,模仿写作,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这种说理文的写作方法。再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与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也是一古一今,但在写法上都属于以某物为线索,写景、写人加上叙事、抒情的散文,放在一起整合教学,学生容易明白这类散文的写法,然后让他们以《故乡的小河》《故乡的池塘》《我家的老屋》等类似题目作文,读写结合,效果很好。笔者认为,这种以写作手法为抓手的整合,效果最好,教学价值也最大。

另外,教师应当明白,教学整合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阅读、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思辨能力之上。如学了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之后,学生对“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不韦迁蜀,世传《吕览》……”这段话印象特别深刻,大部分学生从“苦难”带给人的积极作用角度来理解这段话。学完这一课,我引导学生读周国平、狄马谈“苦难”的系列文章,此时学生才明白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以苦难来说,它不是成才、成功的必要条件,很多人经受了苦难,但并没有成功,而是被苦难压垮了,而要成功也不是非得经受苦难。由此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了,明白了写文章不能说“过头话”,要以思辨性思维来统领自己的认识。

目前教材的课文多分为主题类板块,没有专门的语文实践类活动,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可以进行适当调整、拓展,融入辩论等综合类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进行读写结合教学。如《报任安书》与《渔父》《屈原列传》,一个“择生”,一个“择死”,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你赞同谁的做法?有哪些理由?”由此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分正反两方进行辩论。我看到,学生对这种针锋相对的话题很感兴趣,他们纷纷查找资料,写出论辩性文章,这样既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认识能力、思辨能力,锻炼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思考积极深入,写作思路清晰,说理辩证透彻,发言讨论热烈,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表达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心理素质等综合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894084.html

相关阅读:关于描写春天的谚语有哪些